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6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394篇
系统科学   102篇
丛书文集   201篇
教育与普及   50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76篇
综合类   7809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81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50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Exendin-4的螺旋结构特点, 采用去掉螺旋序列、 用3个连续Ala替换螺旋以及Gln13替换为Tyr13的方式对N端α-螺旋及C端α-螺旋进行改造, 设计出4个结构模拟物. 通过圆二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结构分析, 结合模拟物生物活性实验, 分析Exendin-4螺旋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Exendin-4的N端螺旋比C端螺旋对生物活性影响更大; 在抗二肽基肽酶(DPPⅣ酶)的稳定性实验中, C端螺旋比N端螺旋具有更好维系Exendin-4稳定性的作用; 螺旋结构中Tyr13可作为提高Exendin-4生物活性的重要优化位点.  相似文献   
2.
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B3中,靛蓝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styAB上游存在一个二元调控系统StyS-StyR。StyS蛋白属于激酶家族,是磷酸化信号转导的重要媒介,但激酶StyS的自磷酸化传导机制对靛蓝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尚未探明,因此,研究以Pseudomonas putida B3中激酶蛋白StyS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了两个磷酸化结合位点,构建了磷酸化位点突变株。通过分析野生菌株P. putida B3、styS基因缺失菌株P. putida B3-ΔstyS、styS基因回补菌株P. putida B3-ΔstyS-8和磷酸化位点突变株P. putida B3-ΔstyS-1之间的靛蓝产量及酶活发现,P. putida B3产量为10.14mg/L,P. putida B3-ΔstyS-8产量为3.63mg/L,磷酸化位点突变菌株无激酶活性且失去了产生靛蓝的能力。结果表明,StyS自磷酸化作用在靛蓝发酵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靛蓝生物合成途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蹄寺石窟群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常年受到温度、湿度、酸碱盐等作用的影响,石窟岩体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通过开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以上多种恶劣环境的循环作用对于岩体抗压强度、波速、质量的影响规律,同时使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循环作用过程中样品的矿物组分、元素含量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作用使样品中的长石类矿物和方解石含量降低,黏土类矿物含量增加,胶结程度下降,孔隙逐渐发展成为横向微裂隙,导致样品的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循环作用对岩体性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冻融循环、耐盐循环、耐碱循环、耐酸循环和温湿循环。  相似文献   
4.
文献[1~6]报道:“铁同强碱不发生作用”.我们用干燥的铁粉和氢氧化钠进行实验.实验证明:铁能跟强碱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5.
洞室开挖会使围岩周边产生应力集中 ,产生拉应力与压应力。围岩出现拉应力对洞室稳定十分不利 ,通常通过改变洞室形状和轴比来消除围岩中的拉应力。本文提出一种使洞室拉应力σθ=0 ,而压应力最小的确定洞室最优几何形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果胶的提取率和质量与水解的环境关系密切 .本文重点在蚕沙中提取果胶从产率和颜色方面对水解的环境进行一些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获知各水解介质采用 0 3 %的稀硫酸液、温度 70— 80℃ ,时间 1h、pH1 5 ,提取的果胶从质量和产率上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 在6-311+G(2df)基组水平上, 对气相赖氨酸(Lys)分子和Lys2-的基态稳定构型进行优化, 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 DFT)方法考察气相Lys分子和带电离子体系单重激发态的特性. 结果表明: Lys分子体系捕获双电子时, 其体系能量有所增加; S1单重激发态与S0基态能量差值变小; 分子体系的荧光波长增加; S7单重激发态跃迁轨道数减少.  相似文献   
8.
1 Results Oxy-apatite materials are thought as zirconia-substitutes i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due to their fast ionic conduction. However, the well known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their densification prevent them from being used as such. This study presents strategies to obtain oxy-apatite dense materials and the influence of elaboration route on transport properties.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ut on the microstructure effect on ion conduction. By the combined use of freeze-drying and conventional or spark p...  相似文献   
9.
Proinsulin C-peptide is known to bind specifically to cell membranes and to exert intracellular effects, but whether it is internalized in target cells is unknown. In this study, us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immunostained or rhodamine-labeled peptide, we show that C-peptide is internalized and localized to the cytosol of Swiss 3T3 and HEK-293 cells. In addition, transport into nuclei was found using the labeled peptide. The internalization was followed at 37°C for up to 1 h, and was reduced at 4°C and after preincubation with pertussis toxin. Hence, it is concluded to occur via an energy-dependent, pertussis toxin-sensitive mechanism and without detectable degradation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time cours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d binding of HEK-293 cell extract components to C-peptide, and subsequent elution of bound material revealed the components to be intracellular protei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peptide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 intracellular binding proteins, absence of rapid subsequent C-peptide degradation and apparent nuclear internalization support a maintained activity similar to that of an intracrine peptide hormone. Hence, the data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one further C-peptide site of action. Received 31 October 2006;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27 December 2006; accepted 30 December 2006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